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
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是简单的“资源搬运”。要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设施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等方面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激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基层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广场舞、“四季村晚”和“四季村歌”等群众文化活动,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着力打造文化“输血+造血+活血”新模式。
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途径。要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建设。重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的短板。同时,要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持续推进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软件方面的质量提升,因地制宜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标准进行量化、分解和设置,确保不同地区的基层群众都能享受到相对均衡、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
健全供给体系,促进供需匹配
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要以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专题调研、开设服务专线、设置意见箱、设立信息化互动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动态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等方式,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精准对接,使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加精准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共享,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和人们日常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优质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强化数字化赋能,拓展供给渠道
数智技术能够让文化资源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直达基层。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多语言交互等技术将传统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打造多模态、具象化的价值符号及文化产品。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基层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智慧文化体验站、数字农家书屋等数字平台建设。推进基层数字文化资源有效共享,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体验,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优质文化供给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云端”“指尖”便捷享受集成式、互通式、动态式高质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