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靳娇娇: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

2025-10-22 11:05:00   作者:靳娇娇 来源:河北日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干事创业中磨砺奋斗人生,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党员干部提升道德境界的实践指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崇高价值追求。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中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

站稳人民立场,锚定道德认知的根本方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道德认知中最根本的价值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只有始终以人民立场校准道德认知的方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才能向“大公”“大义”“大我”的道德境界迈进。

厚植人民情怀,滋养道德情感的精神沃土。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导向下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共鸣,也是推动个体践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为官之道,在于体恤民情;为政之要,在于解民之困。同样服务群众,是俯下身子耐心倾听,还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工作带不带感情、是不是真心,最终的效果会大相径庭。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而是体现在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中。党员干部只有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干工作,才会从内心深处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真正将利民之事落在实处,让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牢固。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回应人民期盼,以担当实干涵养政德、升华境界。实践是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径。对党员干部来讲,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就是在解民忧、办实事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水平、道德修养。道德境界不是嘴上说的,最终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老旧小区居民出行难,就要想方设法推进道路设施改造提升;群众办事难,就要优化流程、推行“一网通办”……这些具体行动,既蕴含着党员干部对人民期盼的深刻感知,又彰显着心系人民的道德底色,是道德提升最有效的路径。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是选择绕道走还是迎着上?面对群众诉求中的麻烦事,是选择推责任还是解难题?答案就藏在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行动准则中。要用“敢干”的勇气、“善干”的智慧、“实干”的坚守去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在矛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在一次次为民造福的实践中完成道德的升华。

坚守人民至上,筑牢道德意志的坚定根基。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坚守道德标准的决心和毅力。道德意志强,就能在无人时、细微处做到慎独慎微、心存敬畏,就能在面对诱惑、身处困境时坚守道德底线、恪守道德准则。无私者无畏,为公者恒强。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毛泽东同志曾立下“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三不原则”;周恩来同志用“十条家规”约束亲属,要求“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谷文昌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把“公”字摆正做实,把“戒”字牢记心头,才能不断坚定“抵得住诱惑、扛得住压力”的意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只有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对党员干部而言,为民造福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终身追求。每解决一个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是一次道德情感的深化;每赢得一份群众的真心认可,就是一次道德境界的升华。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为民造福,以“事事有回应”的行动力为民解忧,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见成效,才能在服务人民的广阔实践中,不断磨砺品格、厚植情怀,让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道德力量。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