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张轶慧: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2025-05-20 09:06:51   作者:张轶慧 来源:河北党校报

近些年来,河北省民营企业持续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但创新成果转化效能与京津仍存明显差距。这种“创新活跃、转化阻滞”的矛盾现象,折射出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深度整合阶段,河北民营经济的进阶路径已从初期的产业承接转向创新生态的系统重构。

产业协作:民营经济价值链重构的创新突围

传统梯度转移模式正在经历价值重构。例如,保定氢能装备产业集群通过构建“技术研发—工程验证—场景应用”的三地联动机制,成功突破关键技术产业化瓶颈。北京高校的前沿算法设计与河北民营制造企业的工程化能力形成深度耦合,推动核心部件量产成本显著下降。这种“逆向创新”模式打破了行政壁垒对要素配置的束缚,使河北民营经济从产业链末端跃升为技术转化的关键枢纽。例如,某储氢罐生产企业引入北京理工大学的先进技术,将传统焊接工艺改为3D打印一体化成型,不仅使产品耐压强度提升40%,还将生产周期压缩至原流程的三分之一。这种突破性进展的背后,是京津高校科研团队长期驻厂指导形成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利润分成等市场化方式,深度嵌入创新链条。

要素配置:民营经济突破行政藩篱的市场化探索

人才共享机制呈现出“柔性流动”特征。雄安新区试行的“双聘制”已覆盖几十所高校,北京科研人员在保留原单位编制的同时,可通过项目制方式深度参与河北企业的技术攻关。这种“候鸟式”人才流动模式,实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将北京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河北民营企业的产业竞争力。民营企业通过设立“人才飞地”、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形成了“北京研发、河北转化”的常态化合作机制,2024年此类联合攻关项目产生的专利中,民营企业持有比例达80%以上。 

资本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津冀绿色金融联盟推出的科技企业评估互认体系,使创新要素得以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资产。某碳纤维民营企业凭借三地联合认证的技术成熟度评级,成功获得跨区域银团贷款支持,将研发投入强度从5%提升至12%,其开发的碳纤维产品已应用于国产大飞机关键部件。这种制度性创新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属地化限制,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制度创新:民营经济深度参与的系统重构

技术标准互认体系的建立显著提升了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见效,使某特种机器人企业的产品认证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3个月,其开发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凭借“一证通三地”优势,2024年在京津市场占有率突破60%,成为制度性改革红利的典型受益者。这种规则统一比税收优惠更具持久竞争力,推动形成了“标准互认—市场互通—产业互联”的良性循环。方案制定过程中吸纳了多家民营企业参与技术标准起草,标志着民营经济从政策受体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创造性突破。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成熟运作,使邢台某陶瓷企业通过购买天津排放指标完成产能扩张,同时将技术改造节约的指标出售给北京科技企业,年增收超过3000万元。这种市场化机制不仅破解了环保与发展的对立困局,还催生出“环保投入—技术升级—价值创造”的新型商业模式。目前该市场已形成包括碳排放、用水权等在内的多元化交易品种,2024年总交易规模中民营企业交易活跃度达89%,展现出民营经济在绿色转型中的主体作用。

空间重构:民营经济嵌入多层级创新网络的生长逻辑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形成的“创新混血”生态,打破了传统园区的地理限制。大厂影视小镇通过“创意孵化—数字制作—跨界应用”的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光线传媒在内的150余家文化科技企业入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园区内的众多民营企业实现了“北京IP+河北制造+全球市场”的商业模式创新,印证了空间重构对民营经济价值创造的倍增效应。 

石家庄正定数字经济走廊的崛起验证了后发优势理论。依托京津冀算力协同网络,园区内某汽车设计公司将传统油泥模型制作流程全面数字化,使新车研发周期从24个月压缩至7个月。其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通过天津车联网测试场验证后,直接进入北汽新能源量产体系,使河北民营企业得以深度嵌入京津冀科技创新共同体。

深化改革:战略选择与路径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区域经济协作已转向深层次的制度融合。面向未来,改革需围绕三大核心领域展开:一是建立创新收益共享机制,通过跨区域技术交易税收分成等制度设计,破解民营企业创新成果外溢的价值补偿难题,让技术链上的参与者都能分享发展红利。二是构建数据要素流通安全网,在重点领域设立“数据沙盒”试验区,既保障敏感信息不外泄,又释放民营企业数据资源的整合潜力。三是拓宽民营企业参与治理渠道,在行业标准制定等环节形成制度化参与平台,将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嗅觉转化为政策创新的驱动力。

这些改革举措既是激活河北民营经济的关键钥匙,也为超大城市群治理提供了创新样板。当京津冀三地从简单的“拼图式”合作升级为“化学反应”般的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将迸发更强动能。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