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李书锋:理论研究阐释守正创新范式的构建

2025-05-05 08:41:24   作者:李书锋 来源:河北党校报

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深化中国改革的基本范式,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守正”意味着在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确保不偏离正确航向;“创新”则要求打破思维定式和体制机制障碍,在实践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守正创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理论守正创新范式的历史演进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从历史视角看,守正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做到了普遍原理与特殊国情的辩证统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它创新了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著名论断,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创造性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例如,“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包括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理论守正创新范式的践行逻辑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不同阶段的实际国情,通过顶层设计、问题导向等方式,实现理论突破,促进中国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制度创新。依据制度经济学理论,随着时间变化,制度创立、不断被打破而发生变更的过程就是制度变迁,其最终结果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实现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顶层设计带来的改革本质上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在理论有了新突破后,由党和政府通过颁布新的政策法令等方式实施的改革。这种改革是以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顶层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方法论之一。目前,我国初步构建了“中央统筹—地方试验—经验提炼—逐步推广”的创新链条。例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它们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然后,在总结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陆续实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部分沿江城市和沿边城市等一系列开放举措。依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我国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创新。

通过问题导向促进改革深入。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强调,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问题导向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聚焦实践中的突出矛盾,推动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根本要求。例如,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资源配置僵化,企业缺乏活力,农村生产力被束缚,落后的社会生产成为当时最突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大胆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激发了城市经济活力;开创经济特区制度,加速融入全球经济。自此,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理论守正创新范式的动力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守正创新范式的动力源于依据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实现生产力更大的解放。

理论创新承载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使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延伸至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态环境需求等。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二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丰富精神生活;三要深化法治改革,保障人民权益,创新基层治理;四要深化生态环境体制改革,打造蓝天碧水、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以理论创新为引领,强化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责任担当。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党的先进性要求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以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贫富分化和逆全球化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促使党中央不断深化改革。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不但是既有社会矛盾和问题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而且推动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理论守正创新的时代价值

中国改革的成功实践证明,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又契合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现实逻辑。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不断地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守正创新,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