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池志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2-06-15 15:43:27   作者:池志勇 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历史长河奔流不止,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

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建筑群。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承德避暑山庄,详细了解山庄历史和文物保护工作,他指出……(接视频新闻片)。

我国数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汗水,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始终没有中断的重要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保护文化遗产,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文化遗产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关注和思考。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深情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础的传承方式。保根护源,当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燕赵大地有哪些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古老的燕赵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承载区,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三万多处,拥有长城,大运河,皇家陵寝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4项世界文化遗产。从泥河湾旧石器文化到磁山文化,从“艺术王国”古中山国到“成语典故之都”邯郸,从以“慷慨悲歌”为标志的燕赵传统文化到以西柏坡精神为灵魂的燕赵红色文化,几千年来,燕赵文化为中华文化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篇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从修复隆兴寺、保护古寺碑,到组织开展文物、古树普查,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正定的历史文脉得以更好地保存和延续。这段“正定往事”,也是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

河北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如何做?

牢记总书记嘱托,要加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凝聚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首先要有敬畏之“心”。认识是行动的前导,要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并真心敬畏爱护。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其次,要有行动之“力”。燕赵文化形成于黄色农耕文化、绿色游牧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冲突与整合,要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对燕赵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把这份宝贵的家业守护好。建设相关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进一步在全国叫响避暑山庄、山海关、大运河、大境门、直隶总督署、白洋淀等河北省独有的文化名片。在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中,深度融入河北历史和文化因素,展示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利用方面,文物、文化遗产天生带着“文艺范儿”,是一张“金名片”,能带来巨大的旅游效应,要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但要注意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如总书记所说: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

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让我们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