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杜成功: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2022-06-15 15:43:31   作者:杜成功 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近60年来,这里成功营造起百万亩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史上的“绿色奇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在塞罕坝尚海纪念林,总书记对大家提出殷切希望(播放新闻片:……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绿色经济发展好,把我们的生态文明发展好)。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书记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明确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理念

总书记这次来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又提出了一个新理念,“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这一重要论述,阐释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问题,突出强调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机统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丰富、深化和发展,更为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指明了实现路径,意义深远而巨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物质力量是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我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我们有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物质力量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在人、财、物上的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但从总体而言,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还没有实现根本性改变,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目标是: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不仅需要我们“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更需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多元环保投入机制,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作为企业,也要在技术升级、清洁生产上舍得投入,在节能减排上尽到企业的责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力量是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物质层面的支持,也需要精神层面的激励。在物质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精神力量起到的作用更大、更关键。没有“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风沙四起的塞罕坝就不会变成今天的绿色长城;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十山九秃头”的右玉就不会变成今日的人间仙境;没有“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被认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就不会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没有“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八步沙林场也书写不出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正是精神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创造出生态文明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久久为功,不仅在物质投入上持续给予充分保障,更需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绿了荒原白了头”的坚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执着,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河北,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